欢迎访问成都观自在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网站
产品列表
Product categories

产品中心

铜钟

铜钟早在原始社会,作为礼器的钟就出现了。当时的钟或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随着青铜文化的开始,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钟。香炉使用的质料主要包括铜、陶瓷、金银、竹木器、珐琅及玉石等。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形状上常见为方形或圆形,方形的香炉一般有四足;圆形的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放置。历史编辑伊斯兰教香炉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定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伊斯兰教香炉东汉越窑褐釉香熏,它造型生动,质朴自然,不带托盘。这尊香熏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可以自由开启,上半部由三层含苞欲放的莲花瓣图案构成,每排莲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状,每个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茎,十分清晰。盖顶饰有一精美的小鸟,亭亭玉立,眺望远方,下半部为圆柱形空心支柱。晋代越窑青釉提炉,已同传统的香炉十分接近,也是三足鼎立,但有一造型优雅的把手,上面还有旋纹工,做工精巧,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南北朝洪州窑香炉,釉色呈青黄色,为五只足,粗壮结实,稳稳地站立托盘上,完整无缺。唐三彩香炉比较少见,露胎为粉红色,黄绿褐彩绘组合,釉自然往下流淌,五爪老虎足,显得沉稳雄健。宋代贵族出身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极高,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三足鼎式香炉是北宋复古的产物,由于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宫廷专职文物保管员吕大临编撰《考古图》,所收铜器210件,玉器13件。从此文物鉴定与学术研究融合一起,这在宋以前是没有的,为后世文物研究开了先河,也为瓷器全面仿制先秦礼器奠定了基础。

香炉

香炉是香道必备的器具,(西关铜艺)香炉是华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历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炉、手炉、香斗、卧炉、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炉,以及熏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铲、香匙、香筒及香囊等配套器具。香炉使用的质料主要包括铜、陶瓷、金银、竹木器、珐琅及玉石等。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形状上常见为方形或圆形,方形的香炉一般有四足;圆形的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放置。历史编辑伊斯兰教香炉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定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香炉之制始于此。”伊斯兰教香炉东汉越窑褐釉香熏,它造型生动,质朴自然,不带托盘。这尊香熏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可以自由开启,上半部由三层含苞欲放的莲花瓣图案构成,每排莲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状,每个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茎,十分清晰。盖顶饰有一精美的小鸟,亭亭玉立,眺望远方,下半部为圆柱形空心支柱。晋代越窑青釉提炉,已同传统的香炉十分接近,也是三足鼎立,但有一造型优雅的把手,上面还有旋纹工,做工精巧,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南北朝洪州窑香炉,釉色呈青黄色,为五只足,粗壮结实,稳稳地站立托盘上,完整无缺。唐三彩香炉比较少见,露胎为粉红色,黄绿褐彩绘组合,釉自然往下流淌,五爪老虎足,显得沉稳雄健。宋代贵族出身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极高,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三足鼎式香炉是北宋复古的产物,由于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宫廷专职文物保管员吕大临编撰《考古图》,所收铜器210件,玉器13件。从此文物鉴定与学术研究融合一起,这在宋以前是没有的,为后世文物研究开了先河,也为瓷器全面仿制先秦礼器奠定了基础。香炉出现在大宋帝王的内庭,而一些小型香炉则成为文人把玩之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后世所仿制。宋耀州窑香炉,它是受到越窑的影响发展起来的,炉唇边较宽,釉色青润自然,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南宋龙泉书房梅子青香炉,精巧典雅,三足鼎立,炉身有三条线纹,足底有褐色。

佛龛

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如佛龛、神龛等,一般为木制,中国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龛式,小龛又称椟。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据《观佛三昧海经》卷四记载,一一之须弥山有龛室无量,其中有无数化佛。《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记载:底沙佛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入火界定。现今各大佛教遗迹中,如印度之阿旃塔,爱罗拉,我国云冈、龙门等石窟,四壁皆穿凿众佛菩萨之龛室。后世转为以石或木,作成橱子形,并设门扉,供奉佛像,称为佛龛;此外,亦有奉置开山祖师像。安置佛像之所编辑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据《观佛三昧海经》卷四记载,一一之须弥山有龛室无量,佛龛其中有无数化佛。《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记载:底沙佛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入火界定。现今各大佛教遗迹中,如印度之阿旃塔,爱罗拉,我国云冈、龙门等石窟,四壁皆穿凿众佛菩萨之龛室。后世转为以石或木,作成橱子形,并设门扉,供奉佛像,称为佛龛;此外,亦有奉置开山祖师像。1995年,文物所收回木雕佛龛3件,金漆坐佛2尊。该佛龛为纯木质,通高0.95米,由龛与座组成,中用榫相接固定。其座厚0.16米,如豆瓣状,龛宽0.35米,厚0.15米,完全是镂空透雕技法。顶部为一龙头,身缠于花藤中,头上饰以一顶双层沿盔式帽,似佛帽又似官帽。龛两侧各一龙一凤造型,上龙下凤,神态逼真,最下部为一只麒麟,仰首啸天,与顶中之龙首交相呼应。龛正中锥形凹槽高0.38米,宽0.13米,深0.12米,下雕莲花宝座,金漆佛置于其中。金漆佛坐姿,通身漆金,形态慈祥端庄,与透雕神龛合璧,可谓天造之作。这几座佛龛为乾隆年间之物,且雕刻技艺之高,形态构思之妙,实是本区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现由区文物所收藏。

骨灰存放架_存放架

骨灰存放架是用来存放骨灰盒的铝合金架体。遗体火化后,人们用来装骨灰的容器。骨灰坛会纳入灵骨塔内祭拜。目前出土最早的骨灰盒是在耶路撒冷发现的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盛行土葬,人死以后大都用木质棺材下葬,随着时代的发展,为节约资源,古时的棺材也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骨灰盒。目前出土最早的是,其在耶路撒冷被发现款式:棺木式、宫殿式、箱体式、船式、坛式等。材质:骨灰盒的材质种类很多,有木质,石质,玉石,陶瓷,塑料,水晶,金属等。材质:黑玉帝王黑玉,又叫恒山黑玉,其质地朴实、凝重、色黑清润如墨,是一种珍贵的璞玉,因其备受历代帝王喜爱,色黑清润如墨,质纯清荧如玉,故名帝王黑玉。帝王黑玉与大多数硬玉一样,由钢和铝的硅酸盐矿物组成。主要由钠质(钠铬辉石)和钠钙质辉石(绿辉石)组成,含有少量角闪石、闪透石、阳起石。其拥有镶嵌变晶结构、交代结构、次生充填结构。帝王黑玉的光泽属油脂光泽,给人以滋润的感觉。帝王黑玉骨灰盒因其结构均匀、纹理细致、光泽柔润、密度大极致纯黑,整体肃穆庄重,成为许多人仙逝后归宿的首选,而且是我国独有的珍贵硬玉品种,兼备六种特性:细:是质地细密,结:是内在分子紧结,温:是玉石之蕴,润:则如露之欲滴,凝:则如透或半透的冻状,腻:有如油之外溢。金丝楠木:金丝楠木做棺材的历史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在汉代已经开始使用了,之所以王公贵族们推崇使用金丝楠木做制作棺椁主要是因为金丝楠木千年不腐,耐酸耐碱,深埋地下千年不腐烂。而比金丝楠木更贵重的莫过于金丝楠阴沉木做成的棺材,京剧大师梅兰芳就使用了国库收藏的价值连城的阴沉木棺材。面向高端客户的骨灰盒生产厂家皇木阁,就是全部使用的金丝楠阴沉木的材质

装饰

寺庙佛堂设计的理念是什么样的,下面顾特乐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建筑界而言,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技术发展、材料、设计理念上都有着飞速的进步。一个个超大型建筑、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寺庙也得到修整或重建,出现了很多室外的大佛像。在这一轮建设的大潮里,大部分的寺庙都按原来传统的布局重建,只是原来的木构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原来的斗拱变成了装饰,甚至为了节省造价而完全取消。唯一有所发展的只是外部佛像的尺寸,因资金和技术和材料问题的解决,佛像的尺寸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而已。目前寺庙规划建设的种类在这个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大潮里面,有一部分寺庙的翻新或重建,是地产开发的需要。这种寺庙的规划首先要从属于地产大规划的功能需要,其寺庙自身的意义退到第二位。受寺庙传统意义的影响,一般的寺庙不是坐落于风景优美的地方,就是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风景稍微好点的地方在目前的国内,一般也会围起来,规划成不同级别的旅游区,里面的寺庙也成大旅游区规划的一部分。这类寺庙,由于历史悠久,受保护的程度高,很少会全部推倒重新规划,最多也只是翻新或局部加固。

素食_纯素

素食是一种不食肉、家禽、海鲜等动物产品的饮食方式,有时也戒食或不戒食奶制品和蜂蜜。一些严格素食者极端排斥动物产品,不使用那些来自于动物的产品,也不从事与杀生有关的职业。现代社会中,素食者越来越多,素食人群也趋年轻化。素食主义不再是一种宗教和教条,素食者也没有道德优越感,选择素食只是选择了一种有益于自身健康、尊重其他生命、爱护环境、合乎自然规律的饮食习惯,素食已经逐渐成为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之所以流行素食,(之前他们曾认为素食是下等人的食物),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拙劣的贮藏方式,导致肉食很容易变质,腐臭,生蛆,这些不新鲜的食物这必然导致肉食的口味很差,人们失去了食欲,同样不新鲜的肉食其营养成分基本都丧失了,还容易传播疫病,令群众健康情况恶化。这个时期,素食非常盛行。当有着“恶毒之母”之称的凯瑟琳·德·美第奇太后进入法国后,她推广了一些新的饮食措施,其影响力几乎涵盖全欧洲,法国人民放弃了粗暴鲁莽的中世纪生活方式,也不再用大量的香料来掩盖肉食的本味,居家素食菜谱图文版(三)而是在新的贮存方式下,用香料突出肉食的本味。

酥油灯

『酥油灯』即使用酥油作为燃烧源的油灯,多见于蒙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的酥油是从牛奶或者羊奶的油脂中反复提炼出来的。酥油常温下呈固态,颜色多为乳黄色,而羊奶的则成乳白色,酥油灯燃烧时火光稳定,奶香悠然,是蒙藏地区人民供奉神明时不可缺少的法器之一。近来部分宗教法器生产商家为了节省生产成本,使用从植物中提炼的油充作『植物酥油灯』,这是混淆视听的做法。花生出花生油,大豆出大豆油,蓖麻出蓖麻油如此而已。『酥油』一词特指从奶脂中提炼所得,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而植物所提炼的只能是植物油。两者价格相去甚远。一盏盏酥油灯,传达着信徒无限的虔诚和祈祷,让活着的人和逝者的灵魂得以交流和沟通鼓型莲花酥油灯。很多外来者,来到西藏的寺庙,除了各种造型的佛像和神像外,最能吸引他们、震撼他们的就是那一盏盏长明不灭的酥油灯。为什么酥油灯要这样昼夜不间断地点亮,而且数量这么多?酥油灯在藏族信徒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除了在寺庙,能看到千盏酥油灯闪闪烁烁的壮观场面,在藏族人家中,也能看到长明不灭的酥油灯。无论是家中举行念经法事,还是为逝者作祭祀活动,都要点上几盏或上百盏酥油灯。点酥油灯的最初用意是什么呢?经书上说,点酥油灯可以将世间变为火把,使火的慧光永不受阻,肉眼变得极为清亮,懂明善与非善之法,排除障视和愚昧之黑暗,获得智慧之心,使在世间永不迷茫于黑暗,转生高界,迅速全面脱离悲悯

佛像

佛像是造像数量最多的一类。包括、强巴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等等。广义概念的佛像也包括菩萨等佛教所有造像。菩萨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他们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当佛教东进阳关以后,逐渐地被汉族地区的文化所融合。随着佛教逐渐中国化,佛的面庞也逐渐汉族化了,鼻梁的造型逐渐低了下来,耳轮越来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汉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现在善男信女们的面前。这种转变过程在敦煌,云冈和龙门三个石窟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敦煌石窟佛像第二九○窟中,北周时期(公元五五七-五八九年)所绘的《佛传图》,是以《修行本起经》为主而画成的。这幅长达二十五米的「连环画」,内容包括从摩耶夫人夜梦菩萨乘白象在音乐声中自天而降,因此「受孕」起,到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舍家苦修止。令人感兴趣的是,这幅画上的人物服装打扮都是汉、普风格,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被画成了中国皇帝的模样。他的母亲摩耶夫人穿上了汉、晋时后妃的服装,释迦牟尼回宫时所乘的蛟龙车,就是按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画的《洛神赋图》中的云车临摹的。这说明,释迦牟尼的像,只是佛教信徒们和民间雕塑家、画家们心目中的佛的形象,他们是按照自己的想像进行描绘和塑造的。同时,由于制作的年代、地区不同,制作者的需求、素养各异,同样的一尊佛或一尊菩萨,却有许多不同的形象,这就是佛、菩萨有所谓千万「化身」的来历。

刺绣品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陇绣、湘绣、蜀绣,号称“五大名绣”。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万佛龛

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如佛龛、神龛等,一般为木制,中国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龛式,小龛又称椟。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据《观佛三昧海经》卷四记载,一一之须弥山有龛室无量,其中有无数化佛。《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记载:底沙佛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入火界定。现今各大佛教遗迹中,如印度之阿旃塔,爱罗拉,我国云冈、龙门等石窟,四壁皆穿凿众佛菩萨之龛室。后世转为以石或木,作成橱子形,并设门扉,供奉佛像,称为佛龛;此外,亦有奉置开山祖师像。1995年,文物所收回木雕佛龛3件,金漆坐佛2尊。该佛龛为纯木质,通高0.95米,由龛与座组成,中用榫相接固定。其座厚0.16米,如豆瓣状,龛宽0.35米,厚0.15米,完全是镂空透雕技法。顶部为一龙头,身缠于花藤中,头上饰以一顶双层沿盔式帽,似佛帽又似官帽。龛两侧各一龙一凤造型,上龙下凤,神态逼真,最下部为一只麒麟,仰首啸天,与顶中之龙首交相呼应。龛正中锥形凹槽高0.38米,宽0.13米,深0.12米,下雕莲花宝座,金漆佛置于其中。金漆佛坐姿,通身漆金,形态慈祥端庄,与透雕神龛合璧,可谓天造之作。这几座佛龛为乾隆年间之物,且雕刻技艺之高,形态构思之妙,实是本区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现由区文物所收藏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rocessed in 6.652 second(s), 184 queries, Memory 5.76 M